首页新闻中心榜样

奋斗是人生最亮丽的底色——记第十届“黄汲清”奖获得者、地质集团刘叶青

发布时间:2020-11-30 16:24:03浏览:16937

640.jpg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跋山涉水,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冬天冒着凛冽寒风,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他们无怨无悔,排除万难,用自己的坚持在这条道路上奋勇直前。这群人就是常年坚守野外,与荒漠戈壁为伴的地质工作者,刘叶青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99年,刘叶青从河北工程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带着满腔热忱,来到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四队,从事水文地质勘查工作。2012年,调入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工作20年来,刘叶青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主持和参与的地质勘探项目46个,主编的各类专业地质报告55件,参与各类地质科研项目5个,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优质地质报告奖”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获中煤地质集团科学技术奖2项,参与编写行业和国家规程规范2项。公开发表专业论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中国核心期刊6篇;出版著作1部;取得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曾获水文地质局“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神华集团“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他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带领团队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上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的瞬间,也有难忘的永恒。在这条路上,他从一个普通的地质技术员成长为上海中煤物探测量有限公司总经理,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从青涩到成熟,书写着不平凡的苦乐年华。

初出校门,感受“三光荣”精神

1999年7月,刚到水文局四队报到的第3天,刘叶青就被选派到野外一线,参加山西霍州矿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地质填图工作,辗转在吕梁山的山山水水之间,从盛夏到严冬。

他跟随着老一辈地质人,从每一个地质点到每条剖面,每一步都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在这个项目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不怕吃苦的实干精神。”刘叶青回忆道。填图组每天早晨带着干粮出发,晚上才回到基地,全部是徒步,每天步行20公里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在室内整理资料,发现其中一个地质点的地质时代有问题,由于距离太远,实地跑一趟来回需要一天时间,刘叶青忍不住说了一声:“师父,在室内修正一下可以吗?”老前辈放下手里的工作,语重心长地说:“地质工作必须严谨,每一个数据都要真实准确。”刘叶青说:“第二天我就跟着老前辈迎着寒风去实地核实了一遍,同时也深深铭记住前辈的教诲。”

这件事情在刘叶青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震撼,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认真工作的态度和不怕吃苦的工作精神成为他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更加坚定了要把“三光荣”的地质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的决心和勇气。

持之以恒,探索技术创新

在地质专业技术方面,他一直在坚持学习和进步,也始终在摸索和研究。领导评价他:“刘叶青特别爱学习。”的确,无论在野外工地上,还是在项目临时的工棚里,总能看到他看书的身影。2003年他通过了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他工作中有种顽强的毅力、朴实的作风,真正发挥了一名技术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生活中他直率朴实、平易近人。”同事这样评价他。

2012年,刘叶青刚调到上海分公司,还没有来得及熟悉环境,就投身到当时分公司的重点工程山西省柳林县兼并重组煤矿区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项目上。该项目要对230平方千米的矿区26对矿井同时开展水文地质补充勘查,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传统的矿井水文地质勘查均是针对每个单独的矿井布设工作量,工作方法单一,对相邻井田的资料研究利用不足。在这个项目里,他勇于创新,在设计阶段就大胆运用“整体布置、分矿控制、资料共享、综合研究”的工作思路,综合考虑,整体勘查,多种方法互相补充,系统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最终,只布置了37个钻孔,就满足了26对矿井的勘查精度,减少了大约57%的工作量,同时也降低了工程投资。该方法在国内煤矿水文地质勘查中尚属首次,经济效果明显,技术优势突出。

坚守戈壁,带头争创佳绩

2014年初,得知新疆有个公司要开展煤田水文勘探项目,刘叶青先后两次随领导去新疆乌鲁木齐与业主接洽,耐心向业主介绍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最终上海分公司成功中标该项目。为了赢得市场和保证工程质量,作为分公司总工程师的刘叶青主动担任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自4月初项目进场到11月项目结束,一直坚持在野外一线。

项目位于哈密北部戈壁无人区,地表寸草不生,项目部买趟菜需要驱车去300公里之外的县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刘叶青亲驻现场严格管理,该项目从现场施工到验收和报告提交,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也为公司今后在该区域开展水工环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毫米,年均蒸发量2274毫米,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地表水资源匮乏,在以往各勘探阶段,都认为该区域区地下水含水层富水性弱,对矿井的安全威胁小,且各含水层均不具有供水意义。但是刘叶青通过项目实施,对这里的水文地质条件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认识。他发现尤其是在新生界含水层,钻孔平均单位涌水量是以往的20倍以上,新生界地层属于煤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其赋存的地下水会不同程度地威胁矿井安全。然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却是能源基地建设的“生命”保障。刘叶青率团队探索综合利用疏干排水方式,既实现了保障矿井安全的目标,同时为区内电厂、煤化工等项目开发提供了水资源,既解决了矿井安全问题,又解决了配套项目的水源问题,一举两得,对能源基地大规模开发和清洁利用煤炭资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吃苦在前,负重在前,工作一马当先。几十年栉风沐雨的生活在刘叶青的脸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他以一个地质人、一个老党员的坚守,数十年如一日地诠释着初心与使命的意义。从他的身上,反映出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历尽艰辛犹未悔的地质精神,正是这种崇高的地质精神,使他的人生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上一篇:江苏局三队李志强荣获“省青年岗... 下一篇:煤航集团高级技师杨昱红获“陕西...

联系我们 隐私与安全 法律声明 行业机构 举报邮箱 民企清欠信访 房租减免问题投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东路21号中国煤地大厦100038 联系电话:010-63903775 010-63903982 邮箱:zgmtdzzj@ccgc.cn

版权所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京ICP备05010121号  技术支持:北京华瑞天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