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百强地质队的“美丽蝶变”——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转型发展纪实

作者:徐宁 湛丹 冯汉永 李凤浩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报网 发布时间:2020-09-22 14:08:00浏览:15324

锦绣燕赵,人杰地灵。秀丽的山峦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浩淼的渤海滋养着勤劳的河北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一支国家功勋地质队伍——曾经,她筚路蓝缕、沐风栉雨,在国家全力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年代,累计探明铁、金、锰、铜等70余处矿产地,经济价值超过万亿元。其中,提交的铁矿储量占河北省已探明储量的40%,勘探的滦州市司家营铁矿累计提交资源储量36亿吨,是目前已开发的亚洲最大铁矿;如今,她敢为人先、创新发展,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用坚实的脚步迈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她就是全国首届百强地质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

“拥抱时代大潮,在转型发展中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主动出击、果断转型,危机就可以成为更好发展的契机,‘拦路石’就可以成为‘垫脚石’。”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队长董国明谈到单位转型发展时如是说。

当地群众在修复治理后的燕山矿山耕作

熔铁出山觅得“转型锦囊”

“熔铁出山”的传说曾激励着一代代后人用勤劳和智慧去战胜艰难困苦。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也经历过一场现实版的“熔铁出山”。1987年,因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地质工作经费锐减,二队人用断臂求生的决心开启转型创业的征程,主动进入市场发展大潮,以隧道工程作为“出山”后的首选,扩大第二、第三产业,承揽了“华北第一硐”——青龙桃林口水库过河平硐的开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胡俊杰同志和他的机掘队创下了“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特别能战斗”的“桃林口精神”。

迈入新时代,为适应国内经济形势和体制机制的变化,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不断增强公益性职能,承担GB/T13728-92《铁矿地质勘探规范》国家标准和《掘进材料工》国家职业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地质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为经济发力,为民生服务,为政府分忧;另一方面,实行事企分体转型,破解转型发展难题,调整结构,重新定位,拓宽了灾害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地热资源开发等多元服务领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拥有隧道壹级资质及原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评估、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五项甲级资质。先后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河北省地质找矿成果特别突出单位、河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200余项。

“大地质”铺就生态转型之路

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作为一支老牌地质找矿队伍,顺应时代要求,主动置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树立“大生态、大地质、大服务”的发展理念,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水工环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方位将地质工作服务拓展至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妙手“复”绿,只为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从找矿“尖兵”转型为矿山修复“园丁”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在滦州市的椅子山矿山修复区,放眼望去,过去裸露的山体已经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这个项目是该队主持实施的第一个石矿迹地矿山修复示范项目,20多项新技术从椅子山走向全省各地。在滦州椅子山采石场,通过对14个区域进行11种矿山环境复绿方法的攻关试验,地质二队探索出了一批适合冀东冀北地区矿山环境整治的经验。针对矿山修复统筹规划难的现状,该队开启了矿山修复整体打包、区域3处理的EPC模式,并运用到了滦州市、玉田县、唐山市开平区以及迁安市的60多家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截至今年8月份,该队已完成60余家矿山的恢复治理工程,覆盖面积达6平方公里,正在施工与即将施工的矿山有159个,覆盖面积10.62平方公里,预计新增耕地面积2500亩。

修复治理后的燕山矿山全景

在河北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冀字〔2018〕3号文件中,要求“总结和推广: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的新技术新方法治理模式,以点带面,加快恢复进程,提高治理水平”。以此为契机,该队积极探索利用矿山整治清理出的固废资源弥补治理费用、引入新项目实现修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由椅子山示范工程的“盆景”升级为全域治理的“风景”,实现了政府投资最少、程序周期最短、工程质量最佳、治理效果最好的“四最”目标。

防灾减灾,只为排除隐患,保一方平安。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作为地灾应急技术支撑单位,指派专业技术人员与区、县联合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组建队级专家团队随时响应重大应急事件,并作为长效机制融入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了服务区、县地灾“零伤亡”。该队先后完成了省内数百个尾矿库防灾减灾调查工作,以地质隐患特征及排查技术等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为突破点,开展了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

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该队第一时间向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唐山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处室联系,对可能受地震影响的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技术磋商,并部署震后巡查工作,形成周密预案。专业应急小组成员集结到位,并召开技术交底及工作部署会,开展唐山地区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现场排查、巡查工作。经核实,地震影响区内无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

守护水源土壤安全,只为天更蓝、土更净。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积极发挥公益服务职能,及时对接相关政府部门,承揽了唐山市水土污染修复和后备水源地建设。该队利用自成体系的水土污染调查与修复关键技术,圆满完成了河北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工作。积极开展后备供水水源地勘查,水工环专家团队的近百名技术人员参与水源地勘查工作,寻找可靠、安全的供水水源,有力地增强了唐山市的城市供水能力,为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培育地勘经济增长“乘数因子”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着眼地矿行业转型发展全局,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攒“乘数因子”,加速将创新成果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实践。

“制度+创新+团队”加速成果落地开花。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以实绩和贡献为主要依据、注重科技创新成效的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向创新成效显著的团队和优秀科技人才倾斜。2017年,该队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同时,允许科技创新成果职工占股,所获得的生产力转化成果还可惠及全队职工。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该队专门选派了涵盖土壤污染防治、地下水环境监测、浅层地热能研究利用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团队,由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担任首席专家,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负责并组织实施专家团队的各项活动,团队成员由各个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组成,从源头上保证转型发展的质量与效果。

厚植创新土壤,打造创新平台“新高地”。“人人是创新主体,岗岗是创新平台”的理念在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深入人心,岗位创新在许多单位已蔚然成风。先后与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等科研院所一道,共同成立了“河北省矿区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将原“唐山市生态修复产业技术研究院”升级为“河北省矿区生态修复产业技术研究院”,汇集京津冀三十多家高校院所和矿山企业,致力于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2018年12月,唐山市总工会批准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第一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刘永创新工作室”成立,目前该创新工作室已有多项技术成果、发明专利成功转化为矿山恢复治理生产力。近期内,该队筹建了水工环地质、测绘、计算机技术开发领域的12名技术人员组成创新团队,自主研发“水准大师”,经科技鉴定和验收,该项技术被认定达“国际先进水平”,2019年7月,因该项技术的研发,“高孝敏创新工作室”获唐山市总工会批准成立。

创新,收获“硬核”成果。通过创新举措“靶向”识别转型发展中的堵点、难点,该队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和专业人才。截至目前,该队已成功取得喷砼飘台、飞挂土槽、一种挖掘机破碎锤插入式加长钎杆等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正在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达17项,已公开出版学术著作4部,参与完成学术著作5部,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9人次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高孝敏获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崔伟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潘伟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七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

蓦然回首,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几代地质人全面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全力支持重大工程建设,不负重托、砥砺前行;展望未来,该队以大地质、多元服务为己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将环境保护的任务抓在手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奏响一曲“誓叫苍山起翠屏”的激昂壮歌。



上一篇:在服务创新中推动转型发展 下一篇:江西小坑高岭土矿将实现尾矿零排...

联系我们 隐私与安全 法律声明 行业机构 举报邮箱 民企清欠信访 房租减免问题投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东路21号中国煤地大厦100038 联系电话:010-63903775 010-63903982 邮箱:zgmtdzzj@ccgc.cn

版权所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京ICP备05010121号  技术支持:北京华瑞天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