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基层动态

云台山上的绿色突围

作者:刘晓庆 发布时间:2025-04-14 15:52:23浏览:374

WPS拼图0.png

“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有没有信心干好这个项目?”“有!”铿锵有力的回答回荡在山间,宛如冲锋的号角,在连云港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拉开了一场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的大幕。

破局:“三线协同”突破项目困境

2024年初,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整改项目——云台山生态修复工程启动。总局江苏局环境公司这支被誉为“生态铁军”的项目团队,顶着风雪进驻工地。

该工程施工范围涵盖14座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面积达1400余亩,14个宕口分散在23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每个治理点都面临着复杂的土地权属纠纷和技术挑战。“这就像同时下14盘棋,每盘棋的规则都不同。”环境公司副总经理、项目带头人韩锦说。

面对“2024年底必须完成70%以上工程量”这个硬指标,项目部创新实施“三线协同”工作法:设计团队驻场优化方案,确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协调团队每日对接多个职能部门及村民,保障各方沟通顺畅;施工团队秉持“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策略,进行动态施工。截至2024年12月底,项目已完成11个宕口的验收工作,超额完成年度图斑修复任务,成功实现年度治理目标,团队也获评江苏局优秀项目管理团队。

创新:科技创新赋能生态修复

在刘顶一宕口的峭壁上,新型生态长袋绿化工艺展现出独特优势。这种将植物纤维袋与苗木栽植相结合的创新工法,使85°陡坡的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2%,且较传统工艺缩短工期40天。

项目经理马涛介绍,“团队针对连云港特有的花岗岩风化层特性,开发出岩孔微生态重构技术,并通过平行对比试验,筛选出6种适生植物组合。团队同步开展边坡植生孔工艺改良研究,建立涵盖土壤湿度、微生物活性等12项指标的监测体系。这些数据不仅为当前工程提供有力支撑,更有望形成华东地区岩质边坡修复的技术标准,为生态修复领域注入科技力量。”为破解高陡岩质边坡复杂地质条件下生态修复难题,提供科学、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项目部专门拿出一块试验田,开展“高陡岩质边坡的高效修复技术体系研究”课题,为生态复绿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精管:成本控制驱动提质增效

面对巨大的工程体量,为更好落实项目管理提升目标,项目部构建了“三维”立体成本管控体系。

人力维度,充分发挥“一专多能”骨干人才优势,最大限度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打造精干高效团队,有效压缩管理成本。招采维度,拓展供应商网络,精选性价比高的供应商,建立建材价格波动模型,通过“错峰采购”策略,在主动防护网、勾花网低价窗口期完成战略储备,有效降低材料成本。施工维度,推行“材料损耗率考核”,按劳务合同约定的损耗率为每个宕口提供主动防护网、勾花网材料供给,加大网片尺寸以减少搭接损耗。通过多项节支措施,项目综合成本低于预算,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共赢:政企协同彰显典范效应

该项目是央地合作的典范工程,项目部建立“三级响应”迎检机制,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各方全过程监督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模式,不仅获得连云港市级、区级政府部门的表扬,更推动瀛洲集团获得生物多样性专项资金1000万元。

2024年7月,连云港地区连续降雨,环境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深入社区一线,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助力保障锦化社区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锦化社区送来“高效服务办实事,为民解忧暖人心”的锦旗表达感谢。

建功:党建引领保障项目推进

围绕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建设。项目部坚持“四同步”,第一时间组建临时党支部,切实发挥十余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14个宕口、办公区和生活区设立“党员责任区”,保证每个施工现场都有党员;针对时间任务目标,全体党员签订“党员承诺践诺责任书”,根据个人岗位主责,明确个性化具体目标,人人守好各自阵地;针对急难险重任务,成立“党员突击队”,开展重点攻关,群策群力,解决工艺难题,克服资源调配、气候气象等各类不利因素,奋力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针对复杂的施工环境,成立主要由党员组成的“项目协调突击队”,积极与业主和附近多个单位、社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站在云台山观景台远眺,曾经斑驳的矿山如今已披上绿装,“青松翠柏长春”的胜景指日可待。江苏局环境公司连云港云台山项目管理团队用专业修复了受损生态系统,以担当诠释了新时代生态治理的内涵。随着2025年验收节点的临近,这支“生态铁军”正以更强的使命担当,在黄海之滨续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